劉加民
孔慶東同志曾經問他的兒子,飯菜是哪里來的,他兒子毫不猶豫地回答,廚房里來的。這件事情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,說我們的偉大的教育,培養(yǎng)出來的城市孩子,已經不能了解真正的生活,了解人生,甚至不了解人間的常識。
其實,即便在農村,純粹的農家子弟,只要他是個“好學生”,他就不會了解太多農事。最最普通的蔬菜、植物、動物,能說出十來個的就是不錯的孩子了。這當然也歸功于應試教育。不了解時代社會人生,不了解父母家長生存疾苦,也不關心別人喜怒哀樂,在小小的年幼的心眼里裝著的,就是考試和功課。上學是聽課寫作業(yè),放學是作業(yè)和補課,放假了,也還是要悶在家里寫作業(yè)和補課。在很多家長和教育家眼里,素質教育,就是學習一項古怪的技能。能夠與真正的生活接觸的機會很少很少,幾乎被剝奪了,不論城里和鄉(xiāng)村。
我一個親戚,中國農業(yè)大學的學生,大二的時候,我聽他介紹了兩年來所學的功課。我感慨道:你這兩年的功課,農村的孩子完全可以免修。后來想了想,覺得不妥,補充道:應該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之前的農村學生,才能夠免修。那些動植物的名字,那些土壤種子有機物無機物,那些山川河流十二節(jié)氣,曾經,都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不知不覺掌握了,根本不需要“必修課”。
失去人間煙火的教育,就是把孩子當成了考試工具的畸形教育。這孩子可以有很高的智商,可以有很高的考試分數(shù),可以考上名牌大學。但是,他可能會把硫酸潑在動物園的狗熊身上,他可能會互聯(lián)網(wǎng)里習得的殺人游戲搬到生活中來,他可能把流浪的無辜的婦女毆打致死,也不知道如何跟別人合作。遇到困難,他可能推給家長老師,或者警察叔叔,而不能自己獨立設法解決。如果遇到比較嚴重的心里傷害,他可能自殺或者殺人。在沒有愛,沒有親情,只有競爭傾軋你死我活的考試教育里,很難培養(yǎng)出健康的人,幸福的人生。
這個周末我去郊區(qū)一個自助式農家樂園,體驗了一把澆水、灌溉、出槽的勞動。這是一個留美歸來的農學博士的試驗項目,很多家長帶著孩子來體驗稼穡艱辛,親近真正的自然。這一個小小的體驗過程,孩子的身心都在參與。除了讓孩子放松心情之外,還可以體驗合作,觀察植物的一生。在水泥盒子里長大的孩子,來到綠樹環(huán)抱、安靜清幽的農田里,對心靈有極好的撫慰作用。我看見的家長孩子都是非常興奮和快樂的。我本來約北師大的一個教授一起去的,可是他的孩子報了奧數(shù)、英語、游泳等四個班,完全排不出時間。他說大家都這么做,都在培養(yǎng)孩子一個個所謂的“能力”,通過一個個考級和比賽得到的小本本,實現(xiàn)升學路上的快速和高效。他不能免俗,因為大家都在這么做。我很傷感,很失望。
我的兒子還是懂得一點人間煙火的,懂得愛,和付出,還有寬容樂觀奮進。可是他不是重點中學的學生。他在升初中的時候拿不出幾個像樣的小本本,雖然是區(qū)小學足球冠軍隊的隊長,還畫的一筆好畫。他的應變能力,獨立思考能力,處亂不驚的能力,讓我很滿意。最近的一次感動是:他的老爺爺去世了,我們要回家送葬,需要請假三天。這時候遇到的阻力是:請假要耽誤功課,小孩子回去攙和什么!可是我兒子堅決地駁斥了這個論調,他說“我是老爺爺最大的重孫,他去世了我卻不能為他送別,實在是說不過去的。”結果,我和兒子,父子倆,連夜開回老家為老人送別。
這件事情本身,就是一個很好的教育,教育在行動中,教育在生活里。這是人性的教育,人本的教育。人間至情,莫過于父母子女,愛是相互的,什么理由都不能忽視了對家人的愛護,對責任的承擔。失去了作為人的這個基本點,根本不可能談得上家國、社會、民族。連自己家人都不愛的人,連基本的人間倫理都沒有的人,是不配活在這個世界上的。
很多中老年家長悲哀地發(fā)現(xiàn):自己含辛茹苦十幾年培養(yǎng)出來的竟然是一個“敵人”,他不知道,根源就在于他們自己。他們把孩子隔絕于人間煙火,社會進行全封閉的考試教育,實際上就是沒把孩子當人來培養(yǎng)。既然沒有進行人之所以為人的那些教育,孩子成為家長的“敵人”,正是理所當然,毫不奇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