欧美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二_国产成 人亚洲91_亚洲欧美综合精品二区_亚洲欧美在线黑人

    <dfn id="bllhf"></dfn>
    <menu id="bllhf"><button id="bllhf"></button></menu><dfn id="bllhf"></dfn>
      1. <pre id="bllhf"></pre>
        九旬夫妻三十年堅持資助貧困生 曾親歷求學之難
        發(fā)表時間: 2010-01-17來源:
        30年前,周效惠從蘭州市總工會離休,雖然是離休,但作為一般干部,她和丈夫王成欽的收入并不高。30年了,夫妻二人一直在干一件事,默默地資助著全省各地貧困大學生,為他們捐書,捐物,捐錢。

            2009年4月,已91歲的王成欽和89歲的周效惠夫婦,拿出10萬元錢積蓄,委托甘肅省青少年發(fā)展基金會,成立了“周效惠助學基金”,圓了85個孩子的大學夢。

            曾親歷求學之難

            周效惠年幼時家境貧寒,上學成了她兒時最大的夢想,所以她更能體會那種因為貧困而被拒之門外的痛楚。

            “舊社會有錢人家孩子才能上學,看著那些上私塾的‘少爺’‘小姐’們,我打心眼里羨慕,可上學是連想都不敢想的。有一次我忍不住去私塾外偷聽,被私塾先生發(fā)現(xiàn),差點挨一頓打。”老人回憶那段“求學史”不免感嘆。

            但渴望知識的愿望并沒有因此消減,只要有機會她就會去學習。

            首次接觸到文化知識,還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初農(nóng)村舉辦的掃盲班上,那時大家學習勁頭很足。白天在地里勞動,晚上擠在破爛的廟宇里學習認字。

            “晚上就點個小煤油燈,大家都學到十一二點才回家,學得可起勁了。后來那個地方建成了小學,直到今天周邊老百姓有時還稱其為‘識字廟’呢。”周老回憶說。

            但沒能上大學始終是周老心中的遺憾,她說:如果以前有條件上文科,她想當作家,上工科想當專家。離休后,周老報名參加了老年大學,還根據(jù)自己興趣報了很多知識講座,也算是圓了她老人家?guī)资陙淼拇髮W夢。

            現(xiàn)在的周老,看報、寫稿成了每天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,她覺得很欣慰,沒想到老了還有繼續(xù)學習、接觸新知識的機會。

            離休后的心愿

            離休后,年幼時的求學之苦在周老心中揮之不去,她知道現(xiàn)在還有很多孩子像自己當年一樣,眼睜睜徘徊在校門之外。

            1983年,老伴王成欽從中國地震局蘭州地震研究所離休后,兩人一拍即合。“文革”時,王老從機關抽調(diào)到通渭縣、莊浪縣,曾親眼目睹孩子們讀書的艱難。很多中小學搭塊木板就是一張課桌,學生坐的凳子高高低低。最難的是沒紙沒筆,孩子們只好拿木棍、炭芯在地上寫作業(yè)。圖書奇缺,“除了課本,基本上沒有可看的東西”。

            兩位老人說:“我們的想法很簡單,離休了,國家給我們的待遇很好,我們的生活、吃穿也很簡單,不需要花什么錢。兒女們都獨立了,生活和經(jīng)濟上都不需要我們幫忙。我就想要投資教育,這對個人、家庭、社會、國家都有好處。”

            從此,他們每月都會拿出大部分工資,買書本、文具等東西寄給天水、武威等地的貧困孩子。王成欽說:“我們最大的快樂就是給孩子們買東西和寄東西。”

            自甘肅省1991年成立青少年發(fā)展基金會以來,兩位老人成了這里的常客。從最初幾十元到后來幾百元,18年來他們默默堅持著,并為此快樂著。每年,王成欽都要騎自行車到團甘肅省委大樓向希望工程捐款,直到2008年實在騎不動車了為止。

            2009年3月10日到10月12日,兩位老人分四次將全部積蓄總共10萬元捐獻給希望工程甘肅省青少年基金會,并設立“周效惠愛心助學基金”,專門用于幫助那些貧困的女孩子上大學。

            孩子們的感謝信

            “我作為一名受助者,感謝你們對我的支持和生活上、精神上給予的幫助,你們給我的援助,不僅僅是經(jīng)濟上的,更重要的是給了我一種信念,給了我生活的勇氣。”這是來自永靖縣劉家峽鎮(zhèn)貧困大學生尹芳霞收到“周效惠愛心助學基金”后,托家人帶來的一封感謝信。

            類似的感謝信兩位老人收到厚厚一大摞,這不過是其中一封。

            雖然他們從未與孩子們見面,但他們用自己的愛心溫暖了別人。

            一張皺皺巴巴的捐款單,詳細記錄了王成欽老人多年來向社會捐款的數(shù)目和希望工程受資助學生名單。

            最早一筆捐款在1985年,金額為500元。之后20多年,老人幾乎每年都拿出一個月退休金,用以購買青少年讀物,寄給甘肅貧困地區(qū)小學和自己家鄉(xiāng)山東蓬萊的農(nóng)村中小學,還有他曾經(jīng)工作過的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中小學的學生。截至2008年,這個數(shù)字已累計達25395元。

            記者從甘肅省青少年發(fā)展基金會了解到,目前,“周效惠愛心助學基金”已援助了甘肅省定西、天水、平?jīng)?、武威、張掖?0個市、州85名貧困學生,每人獲1000元資助。

            夫婦二人家中陳設極簡單:上世紀50年代的床、60年代的箱子、70年代的五斗櫥……環(huán)顧四周,簡潔樸素的家具,默默陪伴著這對善良的老人。(記者 康勁 實習生 戴春陽 付垚)

            感 言

            助人為樂的境界

            文/王瑜

            兩位九旬老夫婦,三十年堅持資助貧困學生,直至捐出10萬元畢生積蓄。

            自家用的卻是上世紀50年代的床、60年代的箱子、70年代的五斗櫥。人對自身的節(jié)制竟能達這種程度。

            誰又能想到,他們清貧簡樸人生的背后是85個孩子大學夢圓。普通家庭供養(yǎng)一兩個孩子上學都很艱難,何況兩位僅靠退休金生活的老人。

            顯然,簡單物質(zhì)生活的另一面是精神的富足。

            竊以為,人有三樂,知足常樂,自得其樂,助人為樂。

            兩位老人對物質(zhì)生活很知足,又在助人中享受到快樂,能持續(xù)幾十年,說明始終樂在其中。三樂境界均已達到,難怪幸福。

            這其中助人為樂或是高幸福指數(shù)的核心,也可能是他們長壽的要訣。

        責任編輯:和諧中國網(wǎng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