欧美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二_国产成 人亚洲91_亚洲欧美综合精品二区_亚洲欧美在线黑人

    <dfn id="bllhf"></dfn>
    <menu id="bllhf"><button id="bllhf"></button></menu><dfn id="bllhf"></dfn>
      1. <pre id="bllhf"></pre>
        獻給勞動者的歌:安康高新區(qū)花園溝村的變遷
        發(fā)表時間: 2013-05-12來源:

            “這是一個美麗的地方,讓我日夜向往。這里山歌嘹亮,這里茶園飄香。這里小伙勤勞,這里的姑娘漂亮。這就是我的故鄉(xiāng),美麗的安康......”中國高音教父、中國人民解放軍海政文工團男高音歌唱家周發(fā)猛將這首《喊一聲故鄉(xiāng)安康》傳唱到大江南北。
          周發(fā)猛的老家在安康市高新區(qū)花園溝村。
          這個令周發(fā)猛日夜向往的地方,在物質匱乏的年代,人們也曾經(jīng)過著“要想吃好飯、紅苕拌攪團”的生活。
          然而,30年來,這些勤勞質樸的人民憑借自己的雙手不懈努力,改寫了花園溝村的面貌,也譜寫出了一首動人的勞動者之歌。
           為了貫徹中央宣傳部提出的“走基層、轉作風、改文風”號召,中國科教網(wǎng)走進安康市高新區(qū)花園溝村,深入黨員群眾,感受花園溝村的變遷。

        67歲村民周興?。?0年前一天三頓紅苕芝麻葉當菜

             我叫周興俊,出生在花園溝村五組,住在花園溝村這么多年了,著實見證了花園溝村的發(fā)展和變遷。30年前,那個物質極度匱乏的年代,交通不便利,吃水不便利,直到90年代末,才開始打井喝上了井水。8個組3000多人,最早住的是茅草房,后來都蓋磚混結構,現(xiàn)在馬上要住到已經(jīng)建設好的漂亮小區(qū)。


        安康高新區(qū)花園溝村村民周興?。ㄖ校浛嗨继?/p>

             尤其30年前,人畜共飲堰塘水,喝青蛙尿。原長嶺鄉(xiāng)書記姜某寫過打油詩廣為流傳:“走到長嶺望一望,一天三頓紅苕棒,要想吃好飯,紅苕做攪團,盆里見到碗,碗里看見人。”因為主食不夠,就使勁添水。把榆樹葉子、米糠、芝麻葉、紅苕蔓子當菜。自從2011年5月安康高新區(qū)進駐,賠了征地補償,暫時住過渡房,樓房也蓋好了即將入住,兒子從部隊退伍在政府部門開車,我現(xiàn)在啥都不愁了,安享我的好生活。

        老黨員周興貴:說到過去挑水要走五里地,孩子們都不信

             花園溝,主要是因為三道梁兩道溝,即大修廠梁、電石廠梁、羅家梁,周家溝、花園溝,方圓2.13平方公里,因此起名花園溝村,希望有一天變得和花園一樣。

             30年前吃水難,只能挖水窖,下一個坡坡,上一道坡坡,五里路外去挑水。,由于地理原因,山地不能改造成水田,吃不上米,過春節(jié)農業(yè)社分發(fā)的稻谷,只得到河西鎮(zhèn)去碾。通不上電,女人們晚上做針線活只能點煤油燈。


        曾經(jīng)的花園溝變成真正的現(xiàn)代都市花園

             后來村里種了一些蔬菜,大家挑到城里去賣。一個壯小伙子也得走一個多小時。而現(xiàn)在這里通了8路公交車,兒子也有了大貨車,出行非常方便。今天花園溝人要感謝黨和政府,感謝高新區(qū)。

             談到過去五里之外去挑水,孩子們都不信,以為說的是愚公移山的神話,因為自來水早用上了,但這是永遠難以忘記的事,現(xiàn)在雖然過好了但是也不能忘記過去。

        村主任周應龍:2012年人均收入超過10000元,10前才是397元

             花園溝村以周姓為主,隨著教育水準的提高,也就分散和瓦解了極端的宗族思想,一切都講民主。高新區(qū)建設讓農村變城市,花園溝人實現(xiàn)了共同致富。

             隨著高新區(qū)建設,花園溝村村民獲得了征地補償、土地流轉分紅收益。再加上在附近企業(yè)務工收入,運輸、餐飲等三產收入,工程項目、商業(yè)租賃收益等,前年人均收入達到是6688元,2012年人均收入突破10000元,而十年前則是397元。

             按照黨的十八大精神,花園溝村的目標是2020年人均收入翻兩番,達到小康水平。包括居住、文化、環(huán)境、社會事業(yè)、受教育程度等都要上一個臺階。

             現(xiàn)在花園溝是屬于拆遷過渡期,文化團體分散。等社區(qū)建設成后,我們還將全面加強文化建設,對于村里考上大學和學習成績突出的孩子予以獎勵,對貧困戶采取一對一幫扶的方式。

        村支書張海娥:高新區(qū)建設讓花園溝處處充滿生機和希望

           2008年我擔任花園溝村支書以來,積極進行黨組織建設,發(fā)展新黨員。村里黨員由原來64名,發(fā)展到了現(xiàn)在的82名。

               2008年村上欠債160萬元,僅僅用了不到3年的時間,我們就將債務還清了。村里有一支“運輸大軍”,這是村里一項重要的經(jīng)濟來源。這支“隊伍”有小車150輛、工程車200輛。這些司機的生活過得都不錯。以我們村的周海龍為例,他是8組的組長。過去他在廣東一家鞋廠打工,一個月收入800元。2001年他回到了老家,工業(yè)園區(qū)成立,他開始搞運輸,當年的年收入就達到了將近7萬元。

              這些年高新區(qū)建設涉及到村里拆遷、占地、遷墳等很多很復雜的工作。我們在高新區(qū)社區(qū)管理局黨委的領導下,在高新區(qū)駐村干部的指導下,我們村干部班子耐心細致,一一到村民家里去做說服工作,并維護好村民利益。

             近年來,村里黨組織建設不斷完善,婦聯(lián)建設,團建我們一一落到了實處。村干部任用上我們推行民主,實行四議兩公開程序。村支部提議、兩委會商議、黨員大會審議,村民代表大會或村民大會決議,會議公開和實施結果公開。


        花園溝村村支部書記張海娥的學習筆記

             盡管村子的經(jīng)濟不斷發(fā)展,濃濃的鄉(xiāng)情依然沒有被金錢味所沖淡。村里70歲以上老黨員我們定期慰問。工作上我們注意幫扶貧困黨員、低保黨員。

             1988年我嫁到了花園溝村,當時我是跑幾面梁去挑水。25年過去了,經(jīng)濟好了,兒女們長大了。走過了那段艱苦的歲月,我也享受到了村里發(fā)展的成果。

              現(xiàn)在兒女還沒成家,我最大的心愿,就是看著他們有自己的小家庭。對于村子的未來,我也將盡我的努力,為花園溝村繼續(xù)做貢獻。

           總的來說就是腳踏實地干事,老老實實做人,為群眾服務,與時俱進。說實在話,花園溝村的今天,是多少代人共同努力的結果。更重要的是,安康高新區(qū)的建設讓花園溝村處處充滿著生機和希望。


        安康高新區(qū)社區(qū)管理局領導、花園溝村兩委會成員和走基層科教網(wǎng)記者留影  

              結語:昨日,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同全國勞動模范代表座談時強調,人民創(chuàng)造歷史,勞動開創(chuàng)未來。30年來,花園溝村日漸豐茂。如同它的名字那樣,成為這里的人們生活的美麗花園。伴隨著花園溝人的講述,我們似乎能看到那一磚一瓦累積起來的壯美,我們似乎也能看到那點滴汗水澆灌出的甘甜。“五一”勞動節(jié)即將到來,讓我們通過花園溝的變遷一起來聆聽這首勞動者之歌。它獻給花園溝的村民、村干部,也獻給日益美麗的安康市高新區(qū)。(文/ 李偉偉 張凌鋒 圖/馬文 )

        責任編輯:和諧中國網(wǎng)